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推动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国际语言文化学院于近日开展了“课程思政案例分享”的主题教研活动。本次活动以多语种专业特色为切入点,聚焦“语言教学中的价值引领”主题,通过案例分享、经验交流与专题研讨,探索新时代外语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活动首环节为多语种课程思政案例分享。各专业教师代表结合专业特色,呈现了各具亮点的实践探索:
法语专业教师张丽群老师以高级法语课程为例,说明如何通过课文主题“昆虫”引出保护生态环境的话题,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日语专业教师李娅老师结合“中国的茶文化”主题,在《中日传统文化实践》课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茶文化中蕴含的“匠人精神”与民族自豪感。
俄语专业教师郭晓雅老师分享了开展情境式教学,讲解一带一路框架下中俄青年的使命担当,向学生传输“世界的发展需要年轻一代”的思想,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讲好中国故事”的含义,进而增强思政内容的生动性。

在专题研讨环节,与会教师围绕“多语种课程思政的难点与突破”“如何避免‘生硬植入’现象”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课程思政需立足专业特性,深挖语言背后的文化价值、历史逻辑,实现“润物无声”;教学方法应注重互动性与参与感,通过情景模拟、项目式学习等方式提升育人效果;持续更新教学素材,及时融入时政热点与最新理论成果。
本次活动不仅展示了国际语言文化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的阶段性成果,更为教师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教学范式。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课程思政改革,推动各语种专业在教学目标设计、课程内容重构、评价方式创新等方面协同发力,培养兼具国际沟通能力与深厚文化底蕴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