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西译院发布的〔2025〕31号文件,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国务院办公 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要求,进一步深化新发展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国际语言文化学院决定开展2025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以下简称 “大创项目”)立项申报工作。 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完善体系
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按照“兴趣驱动、 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原则,构建国家级、省级、校( 院)级三级创 新训练计划实施体系,通过融通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孕育学生学术精神,涵养学生学术品格,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二)培育精品
全面动员、广泛参与,坚持学科交叉融合,鼓励学生跨学校、 跨学院、跨专业、跨年级组建团队,鼓励持续培育和朋辈引领,支持赛项结合、课赛一体,培育符合条件的团队参加中国国际大 学生创新大赛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申报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创新创业联合基金项目。
(三)推进落实
各班级要提前做好组织、宣传、筛选、推荐等相关工作,鼓励广大学生并重点培养、指导有意向参加项目申报的学生充分利 用假期时间积极调研、大胆构思、谨慎选题,适时填写项目申报表。各班级在保证项目数量的同时,要选拔优秀教师进行全程指导,确保项目质量(该项工作已列入各学院教学工作质量考核范围)。学院将按照获批项目的研究进展情况对所有项目进行统一管理、全程监控并定期通报。
二、项目类型与类别
“大创项目”实行项目制管理,在类型上分为创新训练项目、 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在类别上分为一般项目和重 点支持领域项目两类。
(一)项目类型
1.创新训练项目: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项目实施、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 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 学术)交流等工作。
2.创业训练项目: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通过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
3.创业实践项目: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等成果,提出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以上3种类型的项目,符合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等条件的均可在申报表中注明为“青年红 色筑梦之旅”项目。省级立项将向“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项目倾斜。
(二)项目类别
1.一般项目:按每年惯例申报的“大创项目”。
2.重点支持领域项目: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鼓励引导大学生围绕基础学科以及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关键领域开展创新实践,设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重点支持领域项目。重点支持领域项目本着“有限领域、有限规模、有限目标”的原 则,支持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基础理论研究项目和有针对性的应用研究项目持续深化研究和实践,鼓励开展新兴边缘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的交叉综合研究。研究团队要有效利用高校和社会现有的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大学科技园、技术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研究平台所拥有的一流学科和科研资源,积极开展前沿性科学研究、颠覆性技术创新、实质性创业实践。
三、经费资助
1. 申报限额 “大创项目”实行限额申报,申报限额中包含“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项目数,“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项目每院申报数不少于1项,各院要在信息汇总表中明确项目的推荐次序。
2.经费资助。凡被批准为创新训练和创业训练的项目,按照校级3000元/项、省级5000元/项、国家级10000元/项的标准给予资助。凡被批准为创业实践的项目按照校级5000元/项、省级 10000元/项、国家级50000元/项的标准给予资助。
四、推荐项目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项目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大学生重要回信精神,将思政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融合,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涵养青年学生家国情怀;引导师生扎根基层开展创新实 践,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项目须根据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的要求,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进行报名( 网址:http://cy.ncss.org.cn,具体报名时间及要求详见大赛通知)。
五、有关要求
1.“大创项目”面向本科生申报,以2023、2024级本科学生为主。鼓励学生跨院系、跨专业、跨年级组建团队申报项目。
2.每个团队人数应控制在5人以内,项目组成员必须有明确的分工。每名学生只能参加一个项目,不得同时在不同项目之间交叉申报。未结题项目的学生不得申请新项目。鼓励学科交叉融合、鼓励跨院系、跨专业联合申报。跨院系联合申报的项目在项目负责人所在学院进行申报,各学院提前进行审核。原则上要求 项目负责人在研究期限内完成项目,如果不能完成,应在中期检查前提出变更申请(新负责人限组内成员且项目团队成员变更只减不增)。如无正当理由造成项目不能结题或资金损失,并造成恶劣影响的,将追究项目负责人责任,并记入个人档案。
3.学校将从校级项目中择优上报省教育厅,由教育厅确定省级项目和推荐国家级项目。
4.项目经费由承担项目的学生使用,教师不得使用。
5.创新训练项目和创业训练项目实施期限为1年;创业实践项目一般为1-2年。项目负责人必须在毕业前完成项目,项目中期检查时间为每年12月,结题时间为每年5月,同时需完成 “线上+线下”结项、报销材料的提交。
6.项目须由学生自行联系或由学院配备1-2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应具有一定的前期科研成果基础和课题研究(研发)经历;每位教师指导的在研项目数不超过2个;指导教师应督促学生积极完成项目,严格控制研究进度,认真填写指导进度和指导意见,及时纠正项目中不规范的行为。指导工作将计入该教职工年终考核。凡2023年度所指导项目未能按时结题的教师及2024年度所指导项目未结题的教师,不能参与2025年度的“ 国创计划”项目指导工作(参照西译院发〔2024〕117号《关于公布2023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题验收结果的通知》)。
7.项目所属学院负有监督指导教师和学生完成项目的责任,学校通过定期公示和评比,作为年终创新创业评优工作依据。
六、报名评审
1.项目材料要求。各院将已推荐项目的申请表内容以及格式审核无误后,于4月28日前将申报表(导师意见、学院意见填写完成并盖章)以及各院推荐项目信息汇总表(学院盖章)纸质版材料报送至创新创业学院综合办公室;电子版材料发送至邮箱 2878176917@qq.com。
2.审核。创新创业学院将对各院所提交的项目材料进行内容以及格式审核。
3.校评。学校将对各学院推荐的项目进行复审,并按照要求上报教育厅。
4.项目答辩。学校将对校评各评审组评分前2名的项目进行线下答辩,最终确定项目的推荐排名顺序。